※ 特别推荐 ※
   2015年2月19日中国农历...
   昕龙春XLC最新绿色链接推荐
   同心圆梦·美丽中国行全国民族...
   荒漠化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让社会责任体现于地球村公民的...
   厂商曝铜制水龙头使用废品回炉...
   10年努力实推昕龙N-LON...
   2013昕龙春助推昕龙品牌坚...
   季元振老师著作《建筑是什么?...
   叶甘霖:"站立小便导流器"让...
   洋快餐大举进军中国的真相 素...
   热线电话0106013432...

※ 友情连接 ※
更多友情连接>>


常闻人曰:"土木之工,不可擅动!"-环境自然平衡如何应付大拆大建之感言


    即便是在北京,也仍然存在有先拆除、再进新房的现象。在没有搬进新房之前,大家需要各自想办法... ...。

     国务院:官员因工作不力引发恶性拆迁案将追责(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政府责无旁贷)   汤恩比博士: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只有中国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联合会会长吴之乃)

    新建筑垃圾如何及时妥善消纳,小城镇建设真的需要加速吗?土木建筑会影响周边环境,我们还不该谨慎吗?!
    人们从2010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的关于被拆房百姓无家可归的节目中,还不能触动某些“长官”吗?... ...。

    请看来自网络的呼声---

中国建筑寿命真相

www.xlc.cn 昕龙春 网载 来自《北京科技报》2010.04.12 10:51
作者 张星海 陈永杰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我们叫非正常死亡,这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的这句话迅速在媒体和网络传开。
  “如果是这样,等我的房贷还清的时候,房子也该塌了。”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多了一份担心,难道我们购买了70年产权的房屋都是“楼脆脆”?
  “我并不赞成中国建筑寿命30年这种提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刘金砺告诉《北京科技报》,“建筑寿命,我们称为使用期,必须达到50年,这是最低的要求。设计的不当、因施工质量而拆除涉及到使用寿命;而因为规划不当,人为拆除是另外一个原因。现在房屋出现建筑寿命短是因为有些地方要进行调整,要拆迁,建筑使用没有达到50年就拆除了。”
  刘金砺认为,这十几年我们国家建筑物的质量还是比较符合规范的。汶川大地震几乎摧毁了灾区所有的建筑,原因是这些建筑几乎都没有抗震设计,当地人在过去建房时,根本就没有抗震的概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唐山市被夷为平地,也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建筑都没有抗震设计。1976年之后,我们国家才考虑建筑物的抗震问题。
  事实上,在1976年之前没有抗震设计的建筑物质量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达到使用寿命的要求。抗震设计与使用年限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抗震设计是对建筑结构的再加固,不同抗震级别的建筑在使用年限上完全可以一样。刘金砺说,到2000年左右,我们国家对建筑物的可靠性和设计的使用年限又有了一个提高。2000年之后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抗震和使用年限基本都能保证了。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土木教研室主任孙进忠也告诉记者,我国建筑物因质量造成的寿命短不是普遍的问题。他说:“我国的质量检测体系应当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们的各种技术规范都很明确,从技术的角度讲也很健全。我们曾把我国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美国的做过比较,并不比后者的要求低。实际上,我们的规范已经足够了,有些甚至比美国的还要细。”
    中国著名土木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也否认了“中国建筑寿命只有30年”是因为建筑质量的问题。“虽然一些房子在建设的时候使用了没有达到标准的材料,比如不达标的钢筋和混凝土,但是,经过适当外观加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陈肇元强调,北京一些上世纪50年代砖混结构的楼房适当加固,从房屋本身来说完全可以使用50年。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到了50年后,需要大修的只占5%。一般来讲,使用寿命50年的房子,大都可以使用80年左右。”陈肇元说,虽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些建筑商使用了不达标的混凝土,但是对于柱子来说只是影响其表面,里面的钢筋可能会提前露出,出现生锈的现象。而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也不会影响建筑的寿命。
    其实,关于我国房屋的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是国家的质量检查报告。2009年,住建部组织全国的技术力量对30个省的90个城市中180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质量检查,这次检查的房屋面积达537万平方米,在13103项检查内容中,96.1%达到要求,有问题的只占3.9%。存在问题的大部分是质量通病:渗水、漏水、裂缝以及该通的地方不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说,此次房屋质量普查中真正有结构问题的是少数,没有发现大的结构方面的安全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总体质量是受控的,或者说总体是稳定的。
  但是近一两年发生的“楼倒到”、“楼脆脆”依然让很多人担心。北京质量监督总站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磊坚认为,目前中国建筑质量现状依然堪忧,其重要原因还是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质量规范。重视验收环节,轻视施工环节,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通病。
    “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建筑施工质量严重失控。在竣工验收的时候,不管你通过什么手段,只要达到验收标准就行,即使发现建筑质量问题,也已经成为既成事实。面对已经封顶的建筑,我想没有谁能够下决心拆除重盖。这就造成了验收环节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磊坚说。仅靠验收评定标准和完善检测手段,往往只能是“死后验尸”。
    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北京十大工程——工人体育场——在建设的时候因抢工期冬季施工,为了防止上冻,在混凝土中添加盐,但又缺少阻锈剂,在后来的翻修中发现柱子中的25毫米的钢筋已经被锈蚀得剩下8毫米。而另一个十大工程——民族文化宫也存在“短寿”问题,20毫米的钢筋只剩下12毫米。
    “钢筋和混凝土是支撑全身重量的‘骨架’,直接决定着建筑物的寿命。钢筋易锈蚀,需要在钢筋外面加混凝土保护层。如果保护层做得不够,势必影响建筑的寿命。”周磊坚说。
  建筑物寿命的缩水会直接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周磊坚说,按照我国一年大概竣工房屋面积12亿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750元的建筑安装成本计算,就要花费9000亿元人民币。9000亿的建筑成本本应该换来使用50年的结果,但是房屋实际只用25年左右各种结构弊病就大量出现了。这样算下来,中国国内一年的隐性建筑损失至少都在4500亿元人民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无形中的巨大损失。”周磊坚痛心地说。
  周磊坚告诉记者,国外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美国要求住宅所用建材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耐久性,都要有一定的保证期,并尽量减少可能的保养。例如,屋面材料的保证期要求为50年,而五金零件的保证期也要20年。
  质量是不是中国建筑“短命”的主因仍然存在争论,但专家们对于规划问题导致我国建筑“短命”的观点一致认同。
  陈肇元认为,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了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拆迁、卖地来增长GDP的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高拯告诉记者,现在,房屋短命最大的问题出在规划上。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主要问题是不够规范,管理也不够严格。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我们叫非正常死亡,这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2000年9月底交付使用,这幢22层98米的高楼总造价3776.70万元。建成使用仅7年后,当地政府2008年4月爆破拆除,在原地新建一座商业高楼。
  类似的建筑“短命”并非个案。2007年1月6日,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22层67米高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设计寿命为100年,但在仅仅走过它生命历程的13年后就被爆破拆除了。更极端的例子是,重庆市一幢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用了6个月。
  高拯认为,由于我们规划设计上的落后,有些建筑的设计建造缺少远见,致使房屋必须被改造,或者根本无法改造,最终导致房屋短命。
  目前国外的房屋设计上有一个先进的理念,叫价值工程。即房子整个由四部分构成:结构是一部分,装饰是一部分,购配件是一部分,管线是一部分。现在许多房子由于某一部分老化,而导致整个建筑不得不推倒重来,从价值工程角度来看是极大的浪费。价值工程提出,除了房子的结构,设计时就应达到其他部分可以随需要随时更改变动的要求,这样必然增加房屋的寿命。此外,发达国家城市的规划都明确规定了规划多少年能修改一次。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平均寿命普遍在80年以上,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在。刘金砺说,我们国家老房子拆得特别多,各个城市不一样,像北京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时代在前进,建筑也在发展,由于拆得多,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于建筑垃圾,我们也没有相应的章程。严格地讲,对待建筑垃圾,我们应当立法了。这些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经过加工,同样可以利用起来。   
    国外房子寿命长跟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老房子在他们那里是被作为一个文物在保存。坏了,他们进行修理,再继续使用,像英国,他们对老房子进行修理,或者对地基进行加固,许多都是通过向国外招标的方式来完成。
    在国外,房子要拆除,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行,不是想拆就能拆的。但在我们国家,对于既有建筑物的利用改造,以及维护都没有相应的法规。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所以,这些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高拯认为,要想改变我国目前房屋短寿的状况,首先对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偷工减料的工程要严厉打击。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但对质量的要求不能放松。其次,要在规划上下工夫,要给规划以权威性,使规划市长动不了,县长不能动,让人大这个权力机构来具体管理这项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发展长寿建筑,就是结构可以不动,但建筑的其他部件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动。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在大量拆迁的同时,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大大增长,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
  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同济大学建筑材料所所长张雄教授的眼里不是废弃物而是“宝贝”。“我们的技术能够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建材,将是一举多得。”张雄告诉《北京科技报》。他建起了两条特别的建筑材料示范生产线,已经在汶川的震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生产建材、帮助灾区重建的同时,还消化了废墟,保护了当地环境。
   建筑废墟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出用于混凝土、砂浆、建筑砌块的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
    到2020年,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废弃物300亿吨,如把其中50%转化为生态建筑材料,将创造6000亿元的经济价值,而其社会效益会更为可观。

老房子加固有了标准
□文/本报实习记者 胡珉琦                
    北京市首部针对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的地方标准《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已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北京许多1978年以前的老房子根本就没有地震设防,即使是按照当年设计规范建造的房屋,随着国标的逐步提升,其抗震性能已经达不到现在的要求了。”北京市《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第一起草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苗启松介绍,这类建筑主要是砌体建筑以及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
  砌体建筑就是由砖块或石材砌筑的房屋。苗启松告诉记者,这类房屋因为砖墙的强度低而很脆弱,砌体建筑又往往没有立柱和圈梁,整体性结构非常差,地震一来立刻就碎断。
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指的是一种拼装房,所有房屋构件都是在工厂集中生产完毕后运到工地进行装配。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房子可以批量生产,建造速度非常快,还能节约劳动力,保护环境,早在二战以后就从美国和日本兴起了。而这也是七八十年代中国工业化初期的特殊产物,北京尤为突出。
    “装配式建筑就好比一个木桶,除了要把木块拼接起来,还要在外面用腰箍箍起来,这样木桶才不会散架。”苗启松比喻道,“只要保证了构建连接的整体性,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本身并非不安全。”目前北京遗留的早期的几百万平方米的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都没有腰箍,因此它们的整体性很差,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1978年后,中国出台了针对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国标,但国家标准并不全面,要求也比较松。”北京作为首都,同样的地震破坏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大,因此针对北京市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应该比国家规定的更高、更严。
  据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回忆,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市就对部分老建筑进行过加固。他形容,那些四五层的老式住宅楼,侧面有钢筋混凝土的柱子裸露在外面,楼板的位置有一圈圈梁,原来平整的外墙如今都被五花大绑。
  汶川地震后,北京市从2009年初开始对现有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抗震加固大修,此后部分医院也加入进来,着力点大多是公共建筑。而钱稼茹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对数量众多的砌体和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推进加固。
  公共建筑的加固往往有国家政策支持,但对于普通民宅,出资问题很难解决,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大多由国家建造,很久之后产权才转移给老百姓,对于这部分房屋理应由国家负责,但目前国家是否愿意这么做还是个未知数。如果由老百姓自己承担,如何让所有住户统一思想是个不小的难题。“汶川地震灾区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苗启松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掏这笔钱。
  在国外,除了政府拥有的建筑由政府承担加固费用外,都由保险公司统一进行赔付,苗启松认为中国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告诉记者,在国外,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早有标准,但也并非是强制性的。除了政府所有的建筑,其鉴定和加固由政府执行外,私有建筑都是由楼主主动申请进行抗震鉴定并委托建筑公司实施加固措施的,所有费用由业主自行承担,如果业主参与了建筑保险,则有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加固费用,在此过程中,政府并不参与,而完全依靠业主的安全意识。
  苗启松也坦言,新标准面临的最大尴尬是,标准只有在既有建筑主动实施鉴定、加固时作为一种指导和依据,是一种推荐性的技术规范,标准本身并不解决是否实施以及由谁实施的问题。

    人民网>>房产>>建筑建材>>新闻资讯   2008年04月08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走出大拆大建怪圈(感言)
  前段时间,不少城市纷纷出现“第一爆”,很多大型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被炸毁。建筑物大量拆除,既有建筑本身的因素,如使用功能出现障碍,平面不好调整,不便继续利用,也有结构方面的原因,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等,这样的房子应该拆掉;但还有非建筑本身的因素。有的可能是规划改了,用地性质变了,比如原来是住宅,现在变为公共建筑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有的可能是为“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让路,搞推平头式的拆迁;更主要的是利益驱动,为扩大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甚至为了部门单位的一己之私和开发商的丰厚利润,不惜牺牲百姓或业主的权益,致使大批处于合理使用期内的建筑遭遇拆除厄运。
  但不管怎样,短命的建筑拆掉重建,就意味着既有建筑使用价值的灭失,将要发生能源资源的再一次投入,这是对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破坏环境,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对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文脉的建筑载体的摧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普通建筑设计的安全使用年限至少50年,而目前我国不少拆除房屋的使用年限只有30年左右。与国内情况相反,欧洲建筑理念认为,建筑物只要在安全使用期内就基本不会拆,即使不好用了,也只会通过改造内部转变用途、增加舒适度而“延年益寿”,欧洲建筑物的寿命基本都在80年甚至超过100年。
  我国建筑市场亟须走出“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减少拆除建筑的随意性。同时,国家也应鼓励地方和业主对一些旧建筑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建筑资源,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
  />====================================================
        住宅产业网 >> 房产资讯 >> 正文     2006-4-18 08:19  
        宋春华:我国建筑市场需走出“大拆大建”怪圈 
        吕福明  信息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6-4-18 
        一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如果仅使用二三十年便被拆除,无疑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宋春华认为,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亟需走出“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
    宋春华在山东省首届住宅产业博览会期间发表演讲时说,近年来,房地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在大片拆除旧的建筑,这种“大拆大建”是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特风景。这种拆建行为,跟“一条沟挖了再填上”是一样的,GDP是上去了,但财富并没有增加。据他估计,目前我国不少拆除房屋的使用年限只有30年左右,而欧洲建筑寿命平均要在80多年,其中法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02年。
    “当前,我们要减少拆除建筑的随意性,国家应鼓励对一些旧建筑进行改造。”宋春华说。目前,上海市区内的外白渡桥马上就到100年的寿命了,但当地政府已决定通过维修等措施,使其延长使用寿命30年。
    (责任编辑:陈可奇) />=====================================================================
     茅洪斌博客……纯技术空间
    />大拆大建背后的原因(2009-01-31 04:34:05)
      昨天,我与一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交谈,他的一个观点引起我的深思:房地产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它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如果房地产不行了,中国的经济肯定就不行了,所以呢,房子的结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建筑质量百年大计。为什么设计寿命只有50年呢,就是能够保持50年后建筑业还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主柱产业,还能维持50后的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换言之,建筑不是永久使用的,而是50年后拆除重建的。
  我一乡下亲戚这段时间也在忙着造房子,他不是了居住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拆迁。据说他那里要建大学城,可能要动迁。按政策,拆迁补偿是按被拆房子的平方米计算的,房子多、面积大,则补偿就多,反之,就要吃亏了。大概是为了增加补偿,就不亦乐乎地盖起“为了拆”的房子。
  这种形式主义的咄咄怪事该休矣,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制度以避免这类怪事的发生。
  中国,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犹如一个大工地,到处是尘土飞扬。政府为了GDP政绩和形象工程盲目盖楼、修路,农民也忙于盖房、拆房。这就是被一只无形手玩弄得官、民皆狂的盛世怪象。与大炼钢铁和大跃进有什么区别?中国人多地少,土地不是可再生的资源,这样的大拆大建必然使土地日益减少,我们用什么留给子孙后代?什么时候走出大拆大建的怪圈?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种为了拆的房子肯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贫穷呢,就是不善于积累社会财富,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要么在战争或其它自然灾害中清零,要么由于制度和体制性原因而不必要地浪费了。难道中国除了房地产业能支撑国民经济的运行就没有其它的产业?其实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和“奇迹”完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虚幻假象,房地产的泡沫尤甚。大拆大建果然能提高DGP增长但不可能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中国人5000年积累的财富还不如美国人200多年创造的财富多,虽然中国人创造的财富未必比美国人少,但大部分都没有积累下来。也许中国的改朝换代也太频繁,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没有积累财富的积极,导致中国人的普遍贫困,不宜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没有限制的掠夺也使广大民众陷于贫困化。中国人特别是农民与3000年的古人相比富了多少?我看不仅没富,相反,有的还相对地贫困了。
    2008-8-27上海 
  />===================================================================
        中国绿色采购网 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中国环境标志|
       另有数据显示,一度电将要消耗 0.4 千克标准煤、 4 升净水,并产生 千克粉尘、 千...产业因耗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高达 4000 多万吨!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已...
       2008-05-28 - 搜狗快照 - 网页预览
        中国绿色采购网->绿采信息->详细内容   戴尔引领IT产业绿色革命      发布日期:2008-5-28 15:52:25    
      据调查,全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有50%是IT产品能源消耗。另有数据显示,一度电将要消耗0.4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并产生千克粉尘、千克二氧化碳和千克二氧化硫。据此不难算出,2007年,我国IT产业因耗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高达4000多万吨!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据权威机构估计,全球IT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直逼航空业。英国政府环境调查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办公设备能耗将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65%来自IT设备。
  加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IT产业必须继续发展,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又是IT产业不容回避的责任,在环保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IT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在电子垃圾日益泛滥的今天,作为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IT企业,戴尔于2006年,开始面向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企业客户推出电脑回收服务。并于同年底,向个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电脑回收服务。戴尔预计,到2009年,将实现回收近3亿英镑废旧设备的目标。
  年6月,包括英特尔、Google、美国环保总署、HP、IBM、联想、微软等企业在内的“拯救气候计算机行业共同体”成立。该联盟的作用是促进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进一步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戴尔在这个联盟的董事会上担任领导职位,戴尔公司表示,领导“拯救气候计算机行业共同体”是一项最新的努力,可以让我们把业界同行带领到共同的绿色思维方式中。
  />=====================================================================
        人民网>>科技>>滚动 2006年04月28日04: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最大浪费是决策失误造成的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应当是:用科学规划建设节约城市。因为,现在我国城市建设存在很大浪费,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在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方建房;开发区、大学城大量占地;到处建商务区;大小城市都修很多大马路,不少县城都修了80米宽的马路。
  不少重点工程重点浪费。人家建个体育场用1万吨钢就够了,我们却要多用好几倍。现在还有一个怪现象:从城市规划到大型建筑项目设计盲目迷信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保守落后。其实,我们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外国人也没做过,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上世纪50年代有个口号,叫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认为有重提这个口号的必要。现在很多事故都是工程质量差引发的。
  还有,借着旧城改造的名义,大拆大建。国外对拆迁是很慎重的,欧洲和美国,都不再搞大拆大建。他们说,修修能用的为什么要拆?!而且,他们很注意保护有50年、100年历史的房子。可北京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很多质量不错的房子都要拆了,说是节约用地,但是把可用的建筑变成垃圾,资源浪费太大,我们的社会财富还没有富裕到这个程度。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交通拥挤问题、城市风貌破坏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
  我曾经把城市建设中的浪费现象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决策失误,二是重复建设,三是规划不当,四是设计有误,五是工程质量差,六是大拆大建。最大的浪费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实际上,其他浪费现象也都与决策有关。
  例如,工程立项的决策,工程该不该上,要多大规模,不仅要考虑需求和有没有经济技术条件,还要考虑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问题。一些地方花巨资建了机场,但每年都是赔本经营。南方有个机场一年要贴数千万元,几次招标,至今国内外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某市新建一个博物馆,能耗大,经营成本高,一年也要政府补贴几千万元。
  决策失误与体制、观念、政绩观有密切关系。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部门和少数负责人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考虑问题。解决决策失误的办法是重视决策的过程,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重大工程的决策一定要坚持严格审核、审批制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一些非常专门的技术性问题,多听专家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我认为,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等决策非常正确,政府要带头自己节约,倡导节约。
    《人民日报》 (2006-04-28 第14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许秀华)
==========================================================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网- 网站首页-关注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需从认识到实践真正转变     原松华        
         ...... “人类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每人消耗越来越多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同时要花更多的能源来处理二氧化碳,地球进入了非常快的恶性循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度电向大气排放0.9-1.0公斤的二氧化碳,1个1.5匹的空调一小时大约用一度电,空调使用五小时就会向地球排放4.5公斤二氧化碳。目前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原来的280ppm增加到380ppm。如果其浓度达到500ppm,地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比如海平面升高、暴风雪成灾等等。目前地球二氧化碳压力巨大,已经向人们拉响了警报,并且时间不等人。” ......   
          如何调整行业结构,才能既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减少能源消费?在我国消费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大多数消费由第三产业提供。资本形成主要由第二产业提供,其比重达,建筑业就占了。
     由此可以想到,如果改变最终产品结构,例如降低投资的比重,就意味着减少第二产业的最终产品,结果就是减少第二产业的总产出,能源消耗跟着减少;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跟着减少,即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可以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每个家庭每天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例如在照明方面,钨丝灯只把10%的电能转化为光,90%都会变成热能,而节能灯可节省75%的电力,并且比普通灯泡耐用。如果把现有的白炽灯泡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
     上海市算过一笔账,如果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全市480万户家庭每天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如果每天将白天不用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全市可再减少7.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
     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中国政府宣布,在2010年前,中央财政将提供大量补贴,用于推广1.5亿只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从今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沈利生表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出,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个百分点包括三部分:产业结构调整的能耗下降为9-10个百分点,技术进步的能耗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的能耗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
      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来看,节能减排不是路边的试验田,政府、企业、全社会必须抛弃试验田旁看客的心态,才能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热 线:13691139438 13001204486 网名: 域名:xlc.cn 联系昕龙春 主业经历 (1963-2017

通 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1楼(中关村科技发展大厦院东) 100081 联系人: 马女士

在 线:QQ:651130414 E:xlc786@126.com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与品牌创意网络工作室(版权所有)

关联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 北京丰台西四环南路52号

北京西城区德外大街36号A楼(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北京丰台区洋桥70号(东北角国际培训楼)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5号(中建大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内)

北京市朝阳区小黄庄路9号院(中国建筑科研院南院白楼) 北京市海淀区恒润国际大厦1807室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化工大学院内)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甲1号(原建工七建)

北京市海淀百万庄大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建筑分会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内

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临街楼 西城右安门内大街75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滑模工程分会)

各地部分连接: 昕龙春的BLOG  江苏昕龙春   天津昕龙春     昕龙春阿里巴巴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绿色消费精品专家网 www.xlc.cn 一级站第一次上线时间:200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