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龙春家庭盆栽韭菜等实践记录(美国生物技术应用公开实验第1例:鼓励绿色消费行为) ; 阳台屋顶庭院经济:真实存在的绿色家园市场(盆载蔬菜瓜果药等有机植物)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www.xlc.cn 昕龙春XLC 网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了解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能力目标
1.利用人类与环境关系图,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人地关系。
2.利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联系实际,了解本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德育目标
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方法
1.利用有关图表,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但需注意两点:一是环境问题是指环境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种种问题;二是人类就生活在环境当中,环境无时无地不在影响人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报刊资料、电视新闻资料、多媒体制作的动态课件以及一些景观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中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及人文地理中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从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人类的我们,所从事的所有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人类活动对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也出乎意料地让潘多拉打开了罪恶的盒子;随着“天使”的降临,“魔鬼”也跟踪而至。无数活生生的事实说明,即使是人类的善良动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产生积极的效果;更何况,人类的自私和贪欲还在不断地制造出邪恶和灾难。在以往,由于人类活动的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危机大多是潜在的、隐蔽的、轻微的和局部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在广度、深度与力度方面都突飞猛进,其利与害均得到了同步增长与加倍放大,由此就使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与人的危机公开暴露出来。特别是当代全球问题的爆发,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为人类前进的征程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甚至向人们投下了世纪末的恐慌与悲凉。如果人类能深刻检验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自觉消除盲目的、分散的与冲突的活动,及时做出卓有成效的整体应战,那么现代的危机就会嬗变为走向灿烂明天的契机,整个人类社会也会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升华。
同学们,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就是我们高一年级地理课程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板书)。
[新课教学]
本单元共四节内容,前两节主要讲述环境问题,后两节主要讲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本节学习第一节内容:“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板书)。
一、人类与环境(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用投影仪打出图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对刚才的问题进行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从对立面来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从统一的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我们要使人类同环境能协调发展,就是解决人类同环境的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和其中所包含的全部物质要素的总称。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环境在构成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本的空间和领域的同时,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发展的历史。在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地适应环境的活动逐渐从依赖和顺应环境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并最终达到对环境的征服、控制和重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既有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也有自然存在的物质环境,而且从根本上的意义看,人类活动以及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正是奠基于自然的物质环境之上的,因此,可以说,随着人类行动的展开和深化,随着社会结构的突生与变迁,尽管自然的生态物质环境逐渐被人工构建的社会结构类型的环境所隔离和屏蔽,并逐渐从人类生活的具体实际中远去,但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功能却丝毫也没有减弱,它作为人类活动的环境之桶上的那一块最短的木板,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支撑和限制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并构成为人类活动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环境层面。因此,正当人类陶醉在从对自然的物质环境的依赖和被限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并通过人构建的社会环境的力量达到对自然的物质环境的无休止的开发、攫取、征服、破坏和控制的喜悦之中时,也同时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深重的危机。作为人与环境互动关系中的一种矛盾冲突的形式,作为对人类征服和破坏自然环境活动的一种反抗和惩罚,这一场危机即是作为一种生态危机形式而出现的环境污染。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环境污染作为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矛盾冲突的产物,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1306年,英国就注意到了由于用煤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当时,英国国会就曾经发布公告以禁止伦敦的工匠和制造商在国会开会期间用煤。英国王室甚至还在煤烟污染较严重的时候,迁离伦敦而搬到外地。到了17世纪的时候,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伦敦的煤烟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过由于当时的环境污染只在很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气的稀释净化作用,尚未造成大的危害。环境污染真正发生质的变化并作为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的出现,则是由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产业革命所引起和加剧的。例如,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完成了产业革命之后,煤的年产量就从五六百万吨一跃而达到3000万吨,生铁的年产量从1万多吨猛增到130万吨,英国成了当时的“世界工厂”。到1879年时,整个世界煤的产量已经达到2.5亿吨,以至于人们把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时代称之为“煤铁时代”。在当时,烟囱林立,煤烟冲天,象征了工业与生活的繁荣。然而就在这种繁荣的背后,环境污染的危机却正在向人类袭来。煤的大规模应用和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它有害的污染物质,而冶炼业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的祸害就更为巨大。作为最早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在当时的煤烟污染是最为严重的。以伦敦为例,伦敦本来就是有名的雾都,由于当时大规模的煤炭应用和燃烧使得大量的煤烟和各种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之中,加上伦敦本身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并酿成了骇人听闻的烟雾公害。
补充材料1 环境问题的概念
教材中没有明确地对环境问题下定义,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去讲解:一是环境问题的内涵:即人类活动影响环境,要注意影响的“度”,这个“度”,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自净能力,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人类活动可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这种影响就对环境系统和人类生存都有利,为正面影响。人类活动很好地把握了“度”。但是,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环境系统便不能正常发挥原有的功能,而且会大为衰退,即人类活动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二是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有时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叫做环境问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以下题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理解并较灵活运用。
题目:(投影展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课堂活动:可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目的要明确:既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要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使学生真正理解人类与环境应协调统一,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不能采取悲观态度,坐以待毙。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污染源、破坏源,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一一治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搞好资源的利用率,更新和改善生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等措施,对城市工业排放的“三废”的治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可进行分类回收,进入循环生产,在技术与资金可行时,还可进行垃圾发电、生产沼气、开发新的使用渠道(如废渣生产水泥或空心砖)等。噪声的控制要注意控制声源,利用吸音材料和吸音建筑造型来减少、降低噪声,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绿化带,来降低噪声,将交通干线与生活居住区分开,禁鸣或少鸣喇叭等等,这些措施都能有力地控制噪声。
承转: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板书)
课文中指出,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投影:
表格:环境问题的表现
主要
表现 |
具体方面 |
原因 |
典型事例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
山西太原城市的大气污染,淮河、滇池的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
太原煤矿区的煤矸石、街道垃圾的任意倒放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造成的 |
噪声——无形的杀手,飞机场附近 |
放射性污染 |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 |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海上航道泄漏 |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
生态破坏 |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
森林——地球之肺,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
自然植被的破坏,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沙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
土壤盐碱化 |
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 |
淮河平原的盐碱地 |
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 |
由于大量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相继出现臭氧空洞 |
物种灭绝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 |
注:上述表格中,典型事例一栏为空白,可让学生随意多想、多填几个相关事例;“具体方面”“原因”二栏中,可选择几项填写,其余空下,让学生自行填写。
补充材料2 从气象卫星传回的彩色图片可以发现,地球正在受到两条黄色带的困扰:一条是从中亚经中东、北非直至北美西南部大陆;另一条是澳大利亚经非洲南部,直至南美洲的西部和东南部,在这些区域中,漫漫大漠,滚滚黄沙像恶魔一样,以5万~7万平方千米每年的速度无情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沃土。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近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近1.35亿人在短期内有丧失土地的危险。荒漠化每年吞噬近2100万公顷耕地,使世界至少每年损失420亿美元。随着荒漠化的加速蔓延,人类可耕种的土地日益减少,严重动摇了粮食生产的基础,是近年来世界饥民由4.6亿增至5.5亿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出警告:“照此下去,地球将被卷入一场浩劫性的社会和经济灾难之中”。
承转:我们通过课文图形和具体数字,了解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紧迫性。
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万~2万种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从“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中可看出: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利用资源的种类、规模在不断扩大,人类的过度捕猎,形成了物种灭绝趋势加快,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度在迅速加快,如兽类在17世纪每5年灭绝一种,20世纪则每2年灭绝一种。物种的灭绝速度已经超过其形成速度的100万倍,因此,保护生物资源已迫在眉睫。
课文中还为我们安排了一篇阅读文章——《生态服务》,这篇选自《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一文,意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联系其他事例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目前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已经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怎样呢?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板书)
世界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见环境问题案例图)。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指导学生了解图中所示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如:中国由于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南美洲由于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等。
1.从地区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表现为: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减少、物种灭绝等。
环境问题案例
2.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比发达国家严重。这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第二,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第三,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名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实则是转嫁环境污染。
3.大的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河流的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承转: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再看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图。
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
投影:(演示图形)
读图分析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等,之所以这些领域得到特别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们都是带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理解和掌握三大内容:第一,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避免恶性发展;第二,掌握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学会具体分析问题所在,以具体事例深化认识;第三,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如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的环境问题之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之差异、区域性与全球性分布之差异等等,总之,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甚至向全球化趋势发展,这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应从自己做起,关心周围的环境状况,切实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更好地协调发展。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决
B.环境问题主要在发达国家突出,尚未成为全球性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把环境问题看得十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所致
答案:D
2.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答案:A
3.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答案:D
4.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答案:D
5.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垃圾污染
B.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C.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不受国界的影响
D.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答案:D
二、综合题
读我国“年平均降水pH分布”,回答以下问题。
图中数字是指pH
(1)目前人们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________。把pH小于4.5的地区称为________区。
(2)我国pH小于5.6的酸雨区分布在国土的________,约占国土面积的________%。
(3)下列省区中,酸雨问题比较严重的有( )
A.四川省 B.湖南省 C.江苏省
D.云南省 E.广东省 F.福建省
(4)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________、________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________和________等酸性气体所致。
(5)我国是一个以________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________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________型酸雨。
(6)酸雨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排放。例如,我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发展洁净________技术,清洁________技术等措施控制酸雨。
答案:(1)酸雨 重酸雨
(2)东南部 40
(3)ABE
(4)石油 天然气 二氧化硫 氧化氮
(5)煤 煤 硫酸
(6)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7)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煤 燃烧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
1.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切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2001年世界总人口已超过61亿,欠发达地区占80%,年递增7700多万人,我国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每年仍净增1300多万。
2.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放射性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噪声污染;建筑物外表强反光的装潢材料造成的光污染等,致使环境质量下降。
3.人类历史发展之初,地球约有2/3陆地被森林覆盖,森林面积达76亿公顷。现在全世界森林面积只有约36亿公顷,而且每年以1%的速度锐减,特别是热带原始林。
4.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千米,荒漠化每年吞噬近2100万公顷耕地。我国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近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危害区。我国沙化土地速度20世纪70年代为1560平方千米/年,90年代前期为2460平方千米/年,90年代后期为3436平方千米/年。
5.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致使泥沙在中下游大量沉积,形成了罕见的“地上悬河”,它在山东省东营市入渤海,神奇地“生产”着土地,使黄河三角洲每年以3~5千米的速度生长。
6.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大约有500万种到3000万种生物。目前人类描述过的生物大约有140多万种,利用的仅150种左右。人类食物的90%来自被驯化和培育的20多种动植物。而现在生物物种每天以100多种到200多种的速度消失,每年以1万~2万种的速度灭绝,是生物物种形成速度的100多万倍。
7.目前,全球陆地上约60%的区域属于缺水地区,全国有62个国家22亿人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人严重缺水。我国是一个缺水大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居世界第121位。华北平原地下水已“十水九空”。我国的669个城市中,400多个供水不足,200多个严重缺水。一边是缺水,一边是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仍未杜绝。
8.目前,沙尘暴肆虐、酸雨蔓延、气候变暖、紫外线辐射增强、旱涝灾害频发、热浪滚滚等天气和气候的异常,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9.世界局部地区矛盾升级,军事、经济强国争夺霸权,恐怖袭击等,使人类无法远离战争,伊拉克、科索沃遭受了美国重磅炸弹和贫铀弹的轰炸,土地被深翻、烧焦,环境资源被破坏、污染。
——摘自《高中生地理》2003年第四册
二、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行的一项迄今规模最大、由2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调查显示:一片3公里厚、漂浮在南亚上空的“棕色云团”可能正是导致印度每年近50万人死亡、一些地区洪水泛滥或干旱肆虐的真正原因。这片“污云”中漂浮的灰尘、煤烟颗粒和其他粉尘不仅来自于工业污染,而且来自以木材和牛粪为燃料的火炉、汽车尾气、垃圾焚烧、森林火灾以及“烧荒”。浓密的污染云团使日光对地面和海洋的照射分别减少了10%和15%,在使地面和海洋“冷却”的同时,为大气不断“加热”。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改变了南亚地区的雨季降雨,造成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雨量增加、洪水泛滥,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季节性降雨大减。
2.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若温室效应等于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两倍,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2℃,海平面将升高20厘米左右。这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3.目前,我国的酸雨覆盖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据国家环保局1998年的环境公报资料显示:我国酸雨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中重庆、贵阳等城市最为严重。
4.据新西兰科学家观测,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930万平方千米,并首次延伸到一座有人居住的城市——智利南部城市蓬塔阿雷纳斯上空,使当地居民处于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
三、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及其防御对策
|
主要污染物 |
主要污染源 |
主要危害 |
主要防御对策 |
全球变暖 |
二氧化碳、氯
氟烃 |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和交通运输工具等 |
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①两极冰雪融化,海面升高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极成直接威胁。②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改变。 |
①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开发新能源。③保护森林等植被。 |
臭氧层破坏 |
氯氟烃 |
冰箱、空调等 |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
国际合作,逐步禁止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酸雨 |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 |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和交通运输工具等 |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
①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 |
光化学烟雾 |
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 |
汽车尾气 |
①降低大气能见度。②刺激人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③损害植物体。 |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控制汽车流量。②研制开发清洁燃料等。 |
四、全球陆地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对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利用,致使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唯一场所——陆地,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原本与人类关系较为协调的陆地环境,变得与人类的关系极不和谐,出现了许许多多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陆地环境问题。
1.森林面积减少 世界的森林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地区森林较少,且气候干旱,陆地环境脆弱。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较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降低,且分布极不均衡。同时,每年砍伐的量较大,仅木筷生产一项,每年出口价值达14亿美元。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不合理的垦殖,地表植被的破坏,裸露地表增多,造成世界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加重了干旱的程度,致使全球每年有近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特别是一些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区,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现象更为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放牧,已经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跃居世界前列。现在已经发展到沙尘暴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程度。
3.水资源危机 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分布于陆上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等水体,这些只占地球水储量的3.5%,但人类实际能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9300立方米,我国人均2300立方米。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许多本来可利用的淡水遭到破坏。水体污染来自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据估计,全国40%的污水排入长江,极大地污染长江。我国水资源紧张表现为北方是资源型缺水,南方是污染型缺水。因而,国家进行和正在进行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跨流域调水。
4.城市环境恶化 城市作为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域单元(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要从系统以外输入,而废弃物——垃圾由于不能自净,需要输送到系统以外。如果其中某个环节衔接不上,就会出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地表径流污染以及垃圾围城……既占用了生产力较高的土地,对城市周边环境也形成二次污染。
5.哲学思考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陆地环境问题。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五、陆地环境问题及其防御对策
|
森林减少 |
沙土流失 |
土地沙化 |
水资源危机 |
城市污染 |
原因 |
(自然)干旱、雷电、火山爆发引起森林大火,病虫害等(人为)人类对木材的需求和毁林开荒 |
(自然)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人为)不合理的垦殖 |
(自然)全球变暖、气候干旱等;(人为)滥垦滥挖和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 |
(自然)径流量小、分布不均、气候干旱等;(人为)用水量增加、污染浪费严重等 |
规模过大、人口集中、自身调节能力差 |
危害 |
失去对环境的调节作用、物种灭绝和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
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
对策 |
植树造林、禁止砍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
防治污染、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
六、战争对生态环境贻害无穷
中国科学院的监测结果表明,10年前,海湾战争引发的油田大火曾对珠穆朗玛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油田燃烧排放物质随风飘到了珠峰地区。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也在南极的雪水中化验出了石油燃烧的污染物。
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在伊拉克南部遭受贫铀弹打击地区,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他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
伊战中投下的威力巨大的炸弹会使伊拉克地区的地壳发生缓慢移动,还可能导致海湾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发生。
2003年3月20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绕开联合国,又向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这意味着伊拉克的生态环境不但得不到治理和好转,而且还将继续恶化,这对伊拉克人民来说是莫大的不幸。
七、颗粒物为主攻目标
日前,北京市政府开始实施第九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第九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继续以防治颗粒物污染为重点,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加强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煤烟型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化北京市东南郊、石景山等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使市区空气质量2级和好于2级的天数达到60%。
针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第九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在8个方面都采取了操作性很强的应对措施。在完善目标责任制、巩固治理成果方面,要求各区县政府力争使辖区空气质量2级和好于2级的天数与全市同步增长;在控制扬尘污染方面,要求市建委和国土房管局加强对各类工地的管理,并授权城管监察部门对工地扬尘污染进行现场执法监督。对累计两次以上被责令停工整顿的外地施工企业,要取消其在京施工的资格,对本市企业要依法追究责任;在控制煤烟型污染方面,北京继续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并且针对高硫煤反弹的问题,加强对煤炭经营单位的管理;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今年8月1日前,北京市将建成140条简易工况检测线,对在用轻型车、重型车、农用车和摩托车进行检测。北京市还将积极推广和鼓励使用含硫量分别低于0.02%和0.035%的低硫汽油和柴油;在控制工业污染方面,北京市将制订2003~2007年的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并尽快制定经济政策,鼓励和奖励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搬迁;在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方面,将通过季节性裸露农用田的治理,基本实现秋收作物留茬免耕;在加强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北京市将大力改善东南郊和石景山地区的环境状况;在完善管理保障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方面,北京市政府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人大、政协汇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检查。
——摘自《中国环境报》2003.4.1
八、切尔诺贝利的警钟
1986年4月26日凌晨,沉闷的爆炸声在夜空中炸响,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小镇上的居民在梦中被惊醒过来。几十分钟后,他们接到了紧急疏散令。事后人们得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第四号反应堆在那一刻爆炸起火,巨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这次核事故使32人当场丧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随着气流飘散到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也波及到东欧、中欧的许多国家。一直到此事件过去10年之后,人们仍未完全摆脱这一特大恶性事件的阴影。据报告显示,共有近300万人受到核辐射,一些人的健康和寿命受到严重影响,共有12500名参与清理工作的人死亡!
尽管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混乱造成的,可它对人们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使人们“闻核色变”。
九、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
1.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
2.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森林消失,每年损失1100万公顷。
3.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的土地为600万公顷。
4.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5.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
6.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