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推荐 ※
   2015年2月19日中国农历...
   昕龙春XLC最新绿色链接推荐
   同心圆梦·美丽中国行全国民族...
   荒漠化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让社会责任体现于地球村公民的...
   厂商曝铜制水龙头使用废品回炉...
   10年努力实推昕龙N-LON...
   2013昕龙春助推昕龙品牌坚...
   季元振老师著作《建筑是什么?...
   叶甘霖:"站立小便导流器"让...
   洋快餐大举进军中国的真相 素...
   热线电话0106013432...

※ 友情连接 ※
更多友情连接>>


中国地沟油交易火爆--一年利润20亿(纳米材料危害警示)


中国地沟油交易火爆 一年利润20亿 
 
www.xlc.cn 昕龙春XLC 2010.03.22 转载 来源-环球新闻网
              
   

    近日,一篇有关地沟油的消息引来了全国关注,一时间,各大媒体都纷纷寻找到这篇文章的当事人,武汉工业学院的何东平老师,由此,他和他领导的“城市餐厨垃圾的加工与应用”研究小组也因这一“揭秘”而在六年后浮出水面。

  地沟油,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科学上应该怎样判断?它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目前的监管水平是否令人满意?有无“绝招”将其彻底杜绝?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何东平老师,同时,他的另一身份,是中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注: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地沟油,其实是餐厨废油脂的一种统称,包括地沟油、泔水油、煎炸老油。)
  暴利驱使地沟油交易火爆-环球新闻网

  根据调查,巨额利润是导致地沟油交易“野火烧不尽”的重要原因。就餐馆而言,如把餐厨垃圾交给环卫部门处理,还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但卖给私人,每年反而有少到上千多达上万的效益。

  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在武昌水果湖附近的一家餐馆,老板称每天有至少有50桌左右的客人,餐厨垃圾大概有两大桶,然后由环卫工人每日统一运送处理。随后记者致电武汉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称环卫工人从未运送过这家餐馆的餐厨垃圾。

  像这类不愿主动“上交”餐厨垃圾的餐馆,似乎并不在少数。作为业内人士,以餐厨废油为原料提取生物柴油的企业武汉艾瑞生物柴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炜就曾表示,:“不少餐饮店的餐厨废油的收购权都已经承包给专人,收购方和餐饮企业间建立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外人不得插足。”据报道,某大型酒店,一年仅卖餐厨垃圾,就能赚200万元。

  对于餐厨垃圾加工方而言,餐厨废油每吨成本大约1000元,每吨废油能够提取0.8吨食用油,加工环节的成本仅300多元,而现在市场食用油的价格每吨超过6000元,按市价打对折售出,一吨的利润接近2000元,利润率接近百分之两百。暴利的驱使,地沟油交易火爆便不难理解。

  鉴别地沟油:哥德巴赫猜想般的难度

  既然地沟油的危害人人共知,那就没一种方法能鉴别吗?

  “这个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何东平的回答,让不少人觉得有些失望。因为在何东平看来,传统的检测方法只抓住地沟油中的某个特性,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有效检测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导致有时检测误差较大,更有误判的可能。如果地沟油掺入含量较少时,也检测不出来。

  由于差异化的饮食习惯,所以国际上目前对餐厨业废弃油脂的惨伪鉴别研究很少,而多是关于废弃油脂综合利用的成果。不过针对目前中国地沟油泛滥的现状,消息人士称,总部位于英国的制定粮油标准的国际组织——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有望落根中国。

  虽然没有权威的办法,但辨别地沟油的几个小窍门,最近却在网上火了起来。一看。透明,纯净,无色为纯正的植物油。二闻。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三尝。口感带酸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四听。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燃并听其响声。燃烧正常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 声音的,水分超标,是不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噼叭”爆炸声,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而且有可能是掺假产品,绝对不能购买。五问。问商家的进货渠道,必要时索要进货发票或查看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


  地沟油:有害亦有用

  有报道称,地沟油的毒性相当于砒霜的十倍,令广大消费者不寒而栗,甚至有个别恐慌者,出现了“厌食症”的迹象。那么,地沟油究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呢?是不是就百害而无一利呢?

  根据何东平老师的研究,地沟油作为餐厨垃圾的一种,来源复杂,含有黄曲霉素、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成分,可能因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最初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轻者会使人缺乏营养、加速衰老,重者将导致肠道和心血管疾病,破坏消化道黏膜,内脏严重受损甚至致癌。

  其派生的“潲水油”极易产生致癌物质—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毒性确实是砒霜的100倍,“但它在地沟油中的含量不会那么高。”何东平提醒大家,一般情况下地沟油的毒性是不会那么厉害的。

  但同时,如果将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垃圾油)提取出来,它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虽然垃圾油已经失去再次食用的营养价值,“但其在工业上可用于制件硬脂酸、脂肪酸,是生产橡胶、肥皂、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而且,就中国而言,餐厨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占有重要比例,为40%左右。在学术界,餐厨垃圾通常按1 万人每天产生1吨餐厨垃圾计算,将全国城市的餐厨垃圾量分为五级:一级为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每天约产生1000—1500吨;二级为武汉等大型城市,每天约产生500-1000吨;三级为青岛、宁波等中型城市,每天约200-500吨;四级为南阳、襄樊次中型城市,每天约100-200吨/天,五级为县级小型城市,每天约100吨以下。

  据何东平的调查,在中国日产餐厨垃圾100吨以上的城市有340个,100吨以下的有2800个。与此同时,每100吨餐厨垃圾可生产出3吨左右的生物柴油、5000立方米沼气和70吨液体肥料。

  餐厨垃圾加工:为有源头好油来

  地沟油的调查经报道后引起强烈关注和反响,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紧急下发“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开展检查,对情节严重的要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19日,武汉市食安办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接受市民对“地沟油”问题举报。

  但如何才能根治“地沟油”的存在?何东平认为,一定要从地沟油的源头——餐厨垃圾的集中回收处理抓起,统一收集,统一管理,通过政府引导,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而目前在国内,就有这样一家“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标杆性企业——宁波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据该公司工作人员彭志辉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日处理餐厨垃圾约为200吨,处理后的产品主要用于工业用油和制剂。”

  据统计,宁波市有200家餐馆与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指定后者为其餐厨垃圾处理单位,并且据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宁波在处理餐厨垃圾问题上,下达了政府令,采取摄像头监控等措施,要求餐馆必须将垃圾交与开诚生态。同时,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一吨垃圾政府补助90元,”彭志辉说。

  按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每年在餐桌上以通常每万人每天1吨的餐厨垃圾量计算,每天的餐厨垃圾多达13万吨,一年5000万吨的餐厨垃圾。

  上海环境集团总裁陶小平几年前曾感慨,中国的垃圾太多,且处理水平较低,因此垃圾处理产业市场的投资潜力非常大。

  回收脏乱不堪的餐厨垃圾之后再利用,企业真的能赚钱吗?
  彭志辉向记者坦陈,公司当下并无太多盈利,“开诚科技母公司靠制作工艺品起家,涉足餐厨垃圾处理,一方面出于回报社会的公益心,另一方面是看好这种绿色商机。”他补充道,这种绿色商机还需开发、等待。

  同开诚科技一样,武汉百信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意欲掘金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何东平介绍,公司已与武汉工业学院达成协议,今年10月,双方将在东西湖新沟镇合建一座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50吨。

  餐厨垃圾从“餐桌”到“绿色产业链”的位移,是一场捍卫中国食品安全的战争,虽然看不见硝烟,但火药味却浓。据知情者透露,在何东平从事餐厨垃圾研究的这几年,他和他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受到一些威胁和恐吓。业内人士对此发出评论,在中国餐饮业高速发达的三十年之后,要改变一些固有的做法与模式,政府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段时期内的监管与抵制,更需要的是一种良好制度的建立与善于管理的智慧。

  关于何东平

  今年53岁的何东平,身材微胖,看上去朴实又严谨,出生在江汉平原的他,似乎跟“油”结上了缘,其出生地江汉油田大名鼎鼎,35岁时成为文革恢复高考后首届“油脂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油脂教学近20年,主持油脂工程设计项目55个。他的毕生,似乎都在为“用好油,吃好油,管好油”而奋斗。

  一直专心致志做研究的何东平,从没想过一篇有关地沟油的报道会将他推至风口浪尖,五味杂陈,难以描述。

  “我不能说干这个事情(地沟油调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何东平向记者真诚地说道,“但是干这个事情,一定是要带着社会责任来做,”他也跟记者开玩笑说,你来试一次(跟着团队做调查)就知道了。想必其中的酸甜苦辣,7年来何东平感受至深。

  与油腻的漂浮物为伴,与庞大的地沟油生产链条做斗争,日子似乎并不好过。

  “我自己也吃油条,可能就是地沟油炸出来的,”何教授的无奈,似乎更暴露了在监管体制缺失的情况下老百姓的无助与渺小。

  采访他的时候,是在他的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他面对这件办公室,脸上溢满了骄傲的满足感,“这间房子与你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粮油的标准都是从这里出去的,”最近,他又在忙活《餐厨垃圾中地沟油的管理办法》、《地沟油的检测方法》、《散装食用油标识方法》等标准。

  事件发生后,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地沟油本身,而不是他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所以,连续几天下来,因为太多的电话,他把手机关掉了。但是,沉默的何东平,并不是因为害怕面对而逃避,而是因为此时此刻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转载编辑 文龙 本人早已尽量不去外面吃饭了)   尽量接近原生态自然循环的消费与有社会责任感的销售和产品制造(3.15感慨)

    前期---

     昕龙春XLC最新绿色链接推荐

     七大措施防止电磁波污染-昕龙春XLC

     纳米藏危机随时爆发--昕龙春XLC

专家称纳米材料潜在危害 珠光唇膏存安全隐患

           来源: 2006年07月 新闻晚报

  晚报讯 一些唇膏的珠光颗粒其实就是纳米颗粒,长期接触可能影响健康。昨天,第78次东方科技论坛上,30多位纳米科技专家就“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作了探讨。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指出,对于纳米材料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公众知晓率不高。为此,多位专家呼吁,有关防范纳米毒性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应尽快建立起来。

  纳米材料为何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呢?当一种物质缩小到纳米尺度后,它的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实验表明,2毫克二氧化硅溶液注入小白鼠后不会致其死亡,但若换成0.5毫克纳米二氧化硅,小白鼠就会立即毙命。而且,纳米材料不易降解、穿透性强,人一旦吸入纳米颗粒,其健康就会受到潜在威胁。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陈帆青说:“现在日常生活中,含纳米成分的产品已有不少。拿化妆品来说,一些唇膏的珠光颗粒其实就是纳米颗粒;等离子电视等含有碳纳米材料的电器,长期接触也可能影响健康。对于各种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我们正在建立数据库,以进行系统评估。”

  梁薇教授告诉记者,在欧美,一些公众已对纳米产生了恐慌。美国一民间组织曾因一种防晒霜含有纳米成分,要求政府责令企业回收该产品。“我觉得,公众应对纳米的潜在危害知情,但不必恐慌。就像对待转基因食品一样,可以要求企业必须在纳米产品的标签上注明纳米成分,以便消费者自主选择。”梁教授表示。

  会上专家还呼吁,我国应加紧建立有关防范纳米毒性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这不但对消费者有利,也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出口,因为我国如果在这一领域落后于欧美国家,就可能导致很多纳米产品因不符“国际标准”而遭遇出口壁垒。  记者 俞陶然


          纳米产品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吗? 
  
2006年12月19日   来源:科技日报
  
 
   

     “可呼吸”床单、打火机、高尔夫球杆、护肤霜、计算机芯片和抗菌袜……援引美国“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有700多种。

    如果这些产品中的纳米颗粒潜入了人体细胞,后果将如何?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正如科学院白春礼院长指出:我们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能再走20世纪“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为这条路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灾难。我们要在发展纳米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其安全性研究,使纳米技术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其可能产生负效应之前,就已经过认真研究,引起广泛重视,并最终成为能安全造福人类的新技术。

    “纳米”进入百姓生活

    早在若干年前,纳米(nm)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开始走入人们的研究领域: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人的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6万纳米。凡和人们生活相关的东西,纳米技术似乎都能渗透:建材、塑料、纺织、医药、能源、农业、化妆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比如,能源方面,由于更精确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使得资源得以大大节约。美国就计划用纳米技术节约10%的照明能源;再如,纺织业上,使用纳米材料处理的布料将更抗菌、更耐磨;还有材料加工上,许多产品用纳米材料作为包装更具防腐功能;甚至农业,已经上市的有纳米农药、肥料等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主任、“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赵宇亮告诉我们:“应该说,纳米技术将会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人们不禁看花了眼:纳米牙膏、纳米玩具、纳米冰箱、纳米服装……“纳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市场真有如此多的纳米产品吗?或者真如许多厂家吹嘘:我们已经拥有了“纳米”的春天?对此,赵宇亮说:“现在市面上打着‘纳米’旗号的产品,有一些其实不能称为纳米产品。纳米产品的鉴定问题目前在全世界都还没有解决,因为还没有标准的鉴定方法、鉴定程序、鉴定指标等等。但现在各国已经把相关工作提上了议程,中国成立了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会,有些国家正在从法律上建立相关的规章。”

    “纳米”可能潜在的危险

    纳米颗粒物并不只是新时代纳米技术的产物,人类其实早与纳米颗粒共存。汽车尾气、各种燃烧过程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纳米粒子。据估算,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每小时通过呼吸空气吸进的纳米粒子大约有1亿个。

    纳米粒子很小,比细胞小上千倍。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导致大脑损伤;容易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内;表面吸附力很强,容易把其他物质带入细胞内;有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趋势;表面的轻微改变导致生物效应发生巨变等。

    “纳米”安全性解读

    美国“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首席科学顾问安德鲁·梅纳德在早些时候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纳米产品有害的说法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但可信度较高。专家解释说,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大小、比表面积、可溶性和表面化学性能等因素,均可能决定纳米材料是否有潜在危害。这种情形就像人吸入灰尘可能患病那样,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还在于其组分及物理特性的影响,随纳米颗粒的组成,大小,表面性质等而不同,我们无法一概而论。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毒性的研究数据,目前还很少。初步的实验证据提示我们,即使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它的微米颗粒与纳米颗粒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量未知的问题需要研究。

    赵宇亮认为,至今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纳米颗粒对人体造成了直接危害。我们要在危害还没出现之前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尽最大努力不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来发展纳米科技,造福人类。纳米技术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也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个国家都在抢占纳米科技和市场的制高点,而未雨绸缪,严格保证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是关键。(记者 蒋秀娟 实习生 张刚银)


 
 
美国科学家警告纳米产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环境
 
2006年12月01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专电 美国一些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近日警告说,关于纳米产品对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目前人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呼吁各国政府和业界尽快就此采取措施进行监督检测。

    法新社援引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统计数据说,目前全球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有356种,包括“可呼吸”床单、打火机、高尔夫球杆、护肤霜、计算机芯片和抗菌袜。纳米技术据称还可用于癌症治疗、饮用水过滤系统和延长电池寿命。

    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纳米物质的直径一般为1至100纳米,人的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8万纳米。这些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认为,纳米物质小到能透过人体细胞膜。纳米物质如果被吸入体内和被皮肤吸收,或通过风和水等媒介在自然界扩散时可能会产生危害,就像石棉等物质的微粒会因其形状、大小和化学特性损害人体健康一样。

    “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首席科学顾问安德鲁·梅纳德在本月早些时候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纳米产品有害的说法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但可信度较高。他写道:“最近一些检测纳米物质毒性的细胞培养物和动物研究显示,纳米物质的大小、表面、可溶性,可能还有形状,都对它是否对人体有害产生影响。”

    目前全球鞋袜和塑料容器等数十种产品采用银纳米微粒作抗菌剂。美国环保署本月早些时候曾表示将要求所有使用银纳米微粒的产品提供证据证明其不会危害环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帕特里斯·西姆斯说:“政府和业界认为针对化学产品和其他材料的现行规范就够用了,”但其实还远远不够。

石棉危害不断曝光,警惕纳米材料成为石棉第二!
DATE 2005/07/29  

  【日经BP社报道】 笔者曾于7月13日在日本的博客网站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石棉会在体内残留,那个热门新素材岂不如此?”的帖子,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回帖最多的就是“请公开这种新素材的名字!”。这种要求在正常不过了,只是当时采访的对象不是研究该材料对健康具有哪些影响的专业人员,所以没有公开素材的名称。最近笔者得到了一个与该材料的研究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采访对象是位于茨城县筑波市的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该研究所对粒径50nm以下的“纳米粒子”和具有纳米尺寸而被赋予新功能的“纳米材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其中包括以柴油尾气排放的粒子为代表的大气粒子物质在内的,氧化钛和氧化锌等物质,纳米材料则包括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等。

  在上次的博客帖子中,笔者所写的“纳米科技材料”针对的是碳纳米管。据环境研究所称,由于碳纳米管为纤维状,因此有可能像石棉一样从肺部到达胸膜。数年前,在美国毒性学会上就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大白鼠和小鼠所做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碳纳米管具有比可导致矽肺病的硅石更强的毒性。“这项研究成果极具冲击性,不过,经过充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实验中是将碳纳米管凝聚后使用的。而要想准确地进行评价,必须要使碳纳米管处于分散状态,因此目前真实的结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环境研究所在对上述实验方法持怀疑态度的同时,也指出:目前使用碳纳米管时必须考虑到这种风险的存在。

  不过,能够“达到大脑”的并非碳纳米管。环境研究所表示“碳纳米管再小,应该无法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当然,不能说可能性为零”。笔者在此再次强调,目前尚无碳纳米管到达大脑的报告。

  但是,目前已经证实有其他材料是能够到达大脑的。这就是在锰电池生产车间中吸入的氧化锰中的锰。听说锰电池制造工人中已经有人出现了类似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其致病机理已经从医学上得到阐明,即在工作中吸入锰粒子后,锰会滞留在大脑而发病。锰达到大脑的途径业界分析有2种,一种是从肺进入循环系统,然后到达大脑。另一种是形成溶液后从嗅觉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系统进入大脑。可能性较高的是后一种途径。

  环境研究所敲响警钟:“假如因为使用方便,便无节制地使用纳米粒子或纳米材料的话,石棉悲剧就有可能再次上演”。纳米粒子和纳米材料之所以令人担心,原因就在于其尺寸非常小。尤其是纳米粒子和富勒烯,据说恐怕具有能透过细胞等物质的组织透过性。一旦透过细胞,就可能对组织本身造成伤害,并可能向其他脏器运动。在德国使用大白鼠进行了粒径90nm的碳粒子吸入实验,结果在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就发现了碳粒子。也就是说,碳粒子通过肺泡到达血管细胞的可能性非常高。

  所以材料的有害性,不仅是指材料的化学性质,材料的尺寸、形状、溶解性、面积等物理性质也与有害性有很大关系。石棉很危险,但是如果使用的是在尺寸和形状上与石棉类似的物质的话,也存在与石棉相同的危险。如果对这一点未能充分认识的话,危害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将来难免不会发生第二、第三个石棉公害问题。而且同样的问题不仅限于类似石棉的细纤维材料,同样还存在于纳米级别的超微材料中。不过,在这里希望不要误解的是,笔者并不是想说“这些材料危险,所以请停止使用”。而笔者恰恰认为,这些都是有用的材料,所以必须充分利用通过巨大的付出才得到的知识,研究出安全的使用方法。

  正像上次在博客网站上所讲述的那样,事实未经确认的物质名称决定不予公开(透露这条消息的尽管并不是纳米粒子和纳米材料的研究人员,但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公共卫生专家)。这样一来估计会有人指责“应该在得到证实后再刊载”。但笔者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希望尽快地向大家透露纳米类材料的危险性。

  原因在于笔者认为,要想小心地安全使用,还是越快越好。另一个理由就是这个栏目并非专业报道,而是博客论坛。在这个栏目中登载的都是一些记者平日里通过采访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或心中感到困惑的与物质生产有关的内容。尽管如此,对于上次的博客帖子,笔者曾经困惑过。经过与木崎主编一同探讨,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栏目的特点,最终还是决定“刊登”。(记者:获原 博之)


 

热 线:13691139438 13001204486 网名: 域名:xlc.cn 联系昕龙春 主业经历 (1963-2017

通 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1楼(中关村科技发展大厦院东) 100081 联系人: 马女士

在 线:QQ:651130414 E:xlc786@126.com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与品牌创意网络工作室(版权所有)

关联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 北京丰台西四环南路52号

北京西城区德外大街36号A楼(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北京丰台区洋桥70号(东北角国际培训楼)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5号(中建大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内)

北京市朝阳区小黄庄路9号院(中国建筑科研院南院白楼) 北京市海淀区恒润国际大厦1807室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化工大学院内)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甲1号(原建工七建)

北京市海淀百万庄大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建筑分会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内

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临街楼 西城右安门内大街75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滑模工程分会)

各地部分连接: 昕龙春的BLOG  江苏昕龙春   天津昕龙春     昕龙春阿里巴巴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绿色消费精品专家网 www.xlc.cn 一级站第一次上线时间:200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