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山”——当联合国官员宣布2010“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唯一获奖城市名称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表达了对昆山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褒奖。 登上领奖台,尽管我们已胜券在握,但依然心情澎湃;登上领奖台,缓缓的几步路,背后却隐藏着几十年艰辛与努力的奋斗历程;登上领奖台,昆山凭的是赋予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基本服务的权利、真正让新市民的生活更美好,这一正在创造解决发展中城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严峻城市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平等 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珍惜人才奖”,再到“中国人居环境奖”,一路走来,一系列奖项充分证明昆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绝非偶然,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综合体现。 然而,昆山的魅力并非与生俱来。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回首走过的征程,昆山人很清楚眼前这座城市锲而不舍的创新与升华。进入21世纪,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加快推进,在昆外来人口急剧增加,从1999年底的13.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34.5万人,已相当于本地人口的两倍,城市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既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又要让新老昆山人和谐共处,昆山的决策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外来者与本地人一样,平等享有各项权益。 ——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在市镇村三级层面上,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发布就业信息。2007年,昆山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近两年共解决了20多万名新市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建立了市技能培训中心,使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经过免费培训后,由普通新市民转化为现代技术工人。 ——改善居住条件。一方面,由政府投资建设“蓝领中心”,实行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政府推动企业在厂区内自行建造集体宿舍楼,由企业自主管理。截至目前,昆山已建成“蓝领中心”68处,解决了25万名新市民的居住问题,44.7万名新市民居住在企业集体宿舍楼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2001年起,昆山对新市民采取与本地人一样参加社会保障的政策,只要是企业职工,都按规定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保险。截至目前,新市民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已达45万人。 ——提供均等教育机会。一方面,由公办学校接收新市民子女就读。另一方面,由社会力量投资建造了9所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招收新市民子女入学。新市民子女都能享受与本地学生一样的待遇和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评价道,对外来人口实行属地待遇,是昆山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又一大贡献。 关键词:合作 翻开《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昆山,“人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人人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的愿景正在实现,这正与2010“联合国人居奖”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紧密契合。 昆山能够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企业、新老市民和专家共同合作的结果。 作为外向型经济重镇,昆山以“亲商、安商、富商”的姿态欢迎海内外的投资者。与之相应,昆山的企业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吸纳新市民就业,全市 5000多家外资企业成为接收新市民就业的主力军。这些企业遵循“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善待员工、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理念,主动为外来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提供食宿和培训服务,大力倡导企业文化,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城市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让他们在昆山找到“家”的感觉,老昆山人的主动接纳功不可没。本地市民把为新市民提供方便作为责任和义务,主动接纳新市民。广大新市民把自己视为城市的一分子,自觉参与昆山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群体,昆山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新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高,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在昆山长期居住。据统计,在昆山居住10年以上的新市民超过14万人。调查显示,新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环境改善的认同度和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均超过96%。 昆山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专家的悉心指导。在“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中、在昆山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都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昆山的老朋友,为昆山发展出谋划策已成为他们的分内工作。 我们应该记得,南亚集团为解决外来员工的居住问题,规划建造了11.47万平方米的集体宿舍楼,实施非盈利性运作,入住员工每人每月仅需缴纳水、电等费用20元;我们应该记得,2006年,25岁的“新昆山人”褚晓敏和26名来自台资、外资企业的党员当选为昆山市党代表,共同参与决策城市建设;我们还应该记得,新加坡重建局高级顾问符基仕不远万里受聘为昆山城市规划总顾问,对昆山人口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规划和指导……“联合国人居奖”属于城市的每一分子。 关键词:唤醒 今年10月4日是联合国第25个世界人居日,今年的主题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契合,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期望通过活动的举行,唤起人们对城镇现状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基本权利的关注。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昆山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摘得“联合国人居奖”的桂冠,正是由于联合国希望“昆山模式”能够唤醒更多城市对外来人口生活的关注。 专家指出,“联合国人居奖”注重的是城市自身纵向的发展成果,并特别关注成果是否具有全球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当今世界,特别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同样面临着外来人口涌入,造成居住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难、难以融入本地社会群体等严峻的城市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新市民的工作、居住、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昆山的创新正是在于把每一位新市民都看成城市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以开放包容的气度,确保新市民享受与本地市民一样的“同城待遇”,努力为每一位新市民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促进新市民全面融入昆山。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优化了城市的投资环境、提高了新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与人和谐共处。昆山在管理和服务外来人员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无疑具有推广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 今年5月,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在昆山访问时说,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过程中,昆山经济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上几乎没有多少城市可以实现。昆山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造福当地百姓,也为世界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经验。 今天,昆山仍然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外来人口,仍然在不断地查缺补漏,创新地服务着城市新人口。而这样的姿态,正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不懈追求进步所应有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