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开向“炒”得正火的健康住宅发难,质疑目前层出不穷的“健康住宅”到底标准何在?几乎同时,国家工商局出台新规定,禁止在产品广告中使用“绿色”、“无污染”等字眼,以免误导消费者。就在业内业外对“健康住宅”概念争执不休时,成都有些楼盘贴上了“健康”标签,低密度、通风好、高绿化率成为了新卖点。但记者对百余位购房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近九成购房者对“健康住宅”的认识都存在误区,甚至还包括部分开发商———
九成人不懂住宅“真健康”
针对健康住宅的相关问题,记者又对部分购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受楼盘广告影响,近九成购房者对“健康住宅”的理解尚处于“通风、采光性好的住宅”、“绿化好”、“周边环境好”等定性认识上;更有人把住在郊区就健康当作选房要素,但至于具体“好”到什么程度才是健康标准,购房者中绝大多数都无言以对。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不少开发商对“健康住宅”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有些人认为将项目建在郊区就是“健康住宅”,一时间,许多项目纷纷“弃城而逃”。殊不知,郊区住宅并不能等同于健康住宅。
据了解,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的提法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并对其评估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住区环境、居住空间、空气环境质量、热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光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可见,要建造健康住宅不仅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手段支撑,而且要从规划、选址、选材等诸多方面着力和监控。
买房当心“伪健康”
成都目前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住宅?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不少相关专家,得到的答案让人失望。专家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住宅”有15条标准,结合成都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现有开发商的综合素质,市场上的项目能够完全做到的很少,大多数只能达到其中五、六点要求。那么,那些自称是健康住宅的项目到底是怎样的呢?记者发现“伪健康”现象正在一些楼盘大行其道。
容积率伪健康 目前,低容积率住宅项目正在热销,同时城区的一些多层项目也得到了购房者的青睐,较低的容积率成为他们最大的卖点。 但不少楼盘的容积率却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开发商在计算容积率的时候并没有把地下面积算在建筑面积内,只有地面上的建筑面积,这样的容积率当然比实际要低。
绿化率伪健康 不少宣称是健康住宅的楼盘广告中,赫然注明:绿化率高达40%甚至更多,然而为了节约成本,其中70%的绿化面积都是种植的草坪。虽然绿化面积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关标准,但是绿化效果离健康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空气质量伪健康 “空气清新”是不少楼盘用以证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开发商似乎忘记了,居住者一天中有近7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而这个“空气清新”显然不包括室内的空气质量。根据相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成都地区室内每小时换气30立方才能达到健康标准,而据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士测算,以成都的气候条件要达到这一标准很困难。所以,真正的健康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才能使室内和室外一样健康。
给自己的家的健康打分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判断一个住宅项目健康与否的最好办法就是对照《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对该项目室内外居住环境健康性、对自然亲和性、住区环境保护和健康环境保障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要判断人居环境的健康性:首先从室外环境看,住宅基地选择要“健康”,规划布局应满足居民交往的需求,特别是满足老人、儿童的室外活动需求;从居住空间看,“健康住宅”必须有起居室、主卧室、次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储藏室等,起居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14平方米;主卧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12平方米;居住空间应该具有私密性、长寿性,空间尺寸要便于老年人和残疾人行动。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健康住宅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应有室内新鲜空气交换和补充设备。另外,室内装修应选用对人体没危害的材料。在密闭性方面,外窗应采用双层或中空玻璃。采暖系统应节能,有分户计量、室温调节系统。在声环境方面,室内噪音应满足允许噪音的标准,噪声要小于50分贝。二是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健康住宅的绿色系统中,树应多于草。绿地率≥35%,建筑密度不小于25%,绿化覆盖率≥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平方米。硬质景观用地占集中绿地面积不小于30%,等等。三是居住环境的保护:从视觉环境、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生活垃圾、垃圾处置、环境卫生等方面做了规定。四是健康环境的保障:强调完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健康设施;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体系。(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