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推荐 ※
   2015年2月19日中国农历...
   昕龙春XLC最新绿色链接推荐
   同心圆梦·美丽中国行全国民族...
   荒漠化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让社会责任体现于地球村公民的...
   厂商曝铜制水龙头使用废品回炉...
   10年努力实推昕龙N-LON...
   2013昕龙春助推昕龙品牌坚...
   季元振老师著作《建筑是什么?...
   叶甘霖:"站立小便导流器"让...
   洋快餐大举进军中国的真相 素...
   热线电话0106013432...

※ 友情连接 ※
更多友情连接>>


关于《老子化胡经》;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的网络转载-昕龙春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关于《老子化胡经》

张绪通博士(2003年10月28日)


 
《老子化胡经》曾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主要的内容是认为:老子出关西去之后,把他的教导传化于西域。特别指出,所谓印度佛教乃是渊源于老子的教导。化胡经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与转化的意义,"胡"自然就是洋人,外国或外国人的意思。长时期,中国人除了中国的汉族以外,所有的外族或外国,一律广义地称之曰:"胡"。最初化胡经的"胡"字,是狭义地专指,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相传作者是道士王浮,南朝僧佑在他《三藏集》中的《法祖法师传》里说:"...昔,祖(师)平素之日,与浮(王浮)争正邪,浮屡曲,即竟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王浮是西晋时的道士,而且是一位道教的祭酒(领袖)。最早《化胡经》的作者是王浮,得到了佛教文献的旁证。
佛教最早正式从印度传到中国,是东汉明帝刘庄的杰作。有一晚,刘庄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大人,驰走殿庭。正要问他话,他却飞走了。醒来尚觉惊悸,早朝时便把梦境讲述给群臣听。博士傅毅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其名曰佛。佛有佛经,即有佛教。昔武帝时,霍去病出讨西域,休屠王曾贡金佛像一尊,置诸甘泉宫中。想来陛下所梦,莫非即是佛的幻影。"刘庄听了,十分好奇,即遣郎中秦景,蔡愔出使天竺,求取佛像佛经。于是取来佛像与佛经四十二卷,用白马驮回。刘庄看到佛像,也并不是梦中的人。那些佛经都是梵文,也没有人看得懂。即命在洛阳建寺,取名白马寺,放置佛经,让同来的两个天竺沙门住宿。渐渐有人去跟沙门学习佛法,中国儒家的士大夫们首先提出反对,认为佛教是夷狄乱言,无父无君,不耻一顾,或应该废除。
中国在西汉全盛时期,领导哲学思想是《黄老》,就是黄帝、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后来道教称它做:"黄老道"。道教是东汉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最早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作了注解—《想尔注》,把《道德经》注成了宗教的经典,把老子这位哲学家供奉为教主,是道教最尊贵的神—太上老君。道士们对于西方传来的佛教,基本上与儒家有不同的看法。两汉以至于魏晋,道家思想,黄老哲学,以及老庄哲学,在社会上具有不可衡量的势力和影响力,佛教传入中国,思想做法上与中国人格格不入,遭到的排斥力量很大,于是极力向道教靠拢。当时中国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议论,认为佛教也不过是一种附属于道教的东西。它的教义理论,很多都是老子说过的,佛陀释迦牟尼讲的都是老子的理论,应该可以当它是道教里的一个分支。于是有人给它起了名字,叫做:"浮屠(佛陀)道",把佛教轻易地包容了进来。这种一相情愿的看法,不仅是在道教里面,一般社会上也大多持这种看法。一种对佛陀个人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陀)。浮屠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遣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顾盼之。其守一(守一是道教修练中的一种方法)如此,乃能成道。"(见后汉书.襄楷传)。对佛教一般的流行看法是:"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见三国志.魏书)。可见当时对佛教的态度是包容的,并没有把它严肃对待。对佛教的教义,碍于语文不通,也是一知半解,大而化之。
当佛教初始传入中国,要想在中国"发扬光大",它的难度之大,是很可以想象的。经过了很久撮合,佛教不但把儒家的忠孝节义等思想拌和进去,甚至把道家的养生医术,图谶运命,阴阳五行,拳艺功法等都加以吸收。在理论上把“空宗"和"玄学"的类似观点,尽量发挥。将一个印度的佛教,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不太和中国人基本思想抵触的"中国佛教"。同时强调"三世因果","天堂地狱",把实证性格的儒家"不谈鬼神"的态度,道家"现世现报"思想的不够周延的地方,突现了出来。佛教的"转世回轮"给了人们无边际的浪漫和想象力;"布施赎罪""诵经超度"给了人们贿赂天神地祗的取巧机缘。"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可以往西方极乐世界",给了人们最简单方便的高升门路。利用了"浮屠道"的掩护,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排外打击,于是一帆风顺,到了晋代,遂造成了喧宾夺主之势。佛史里所谓:"汉魏法微,晋代始盛。"的发展过程。就在晋惠帝时期,激出了王浮道士的一部《老子化胡经》来。虽然化胡经的内容不过是再次补述传统中国人对佛教的普遍看法,但由此证明:那时对佛教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势力已经大到不再"忍受",那种对"佛教不敬","诬谤"的言论了。
不过这个"老子化胡经"的真正来源,很令人置疑。如果老子出关以后,骑着一条青牛,居然翻过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恐怕以他诺大年纪,单人匹牛,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谓:"化胡",由他本人亲自去印度,用印度语言开班讲课,就更匪夷所思了。那么所谓:"化胡"的意思,就是老子转化成了胡人的释迦牟尼,说白了,也就是老子的灵魂投胎转世。据说:释迦牟尼出生的当时,就马上会说话,会走路。他从母腹出来,走了八步路,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八个字。如此了不起的人物诞生,必须有一个了不起的灵魂来投胎才行,一些差一点层次的鬼魂,马马虎虎怎么能转世成为这么了不起的活伟人?这轮回转世的说法,是世界人类四大发源地中,唯一的印度"特产"。中国的儒家原本很排斥这种飘渺无稽的怪、力、乱、神的鬼话,道家也不热衷,老子道德经中绝对没有转世之说。印度的佛教"三世因果论"是其基本理论,没有投胎转世的理论,也根本就没可能有佛教。到现在,西藏佛教领导人的"转世"还是铁定的制度。而老子转世成了释迦牟尼,这种神话只有印度人才能说得出口。从此得知,:"老子化胡经",是佛教人士在中国的杰作。中国人,特别是道教人士,胡里胡涂吞下了这个包着糖衣的毒药,中了人家偷梁换柱之计。还自以为得意,把"化胡经"拿来当作与佛教斗争的主要武器,难怪"(王)俘屡曲",其"说不过人家"失败的命运是绝对注定了的。
佛教在晋代兴盛了起来,到了南北朝则盛到极点。例如南方梁朝的武帝萧衍,三次舍身在佛寺,然后要大臣们出资把他从佛寺中赎出来。这样为佛教筹募资金的办法,真是令人绝倒。也可以由此说明,佛教的势力何其浩大,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结成一体。萧衍不是傻瓜,而这样迷信佛教,当然是有他的目的和交换的代价的。第一他要借重佛教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和统治权力;第二在那个朝代象走马灯似的时代里,希望佛祖能大显威灵,保佑他福利平安,国祚绵长。殊不知佛祖是要世人摆脱罪恶苦难的红尘世界,他自己以身作则,把过眼烟云的王朝荣华富贵、声色狗马,抛弃如同敝履。他曾警告说:"拜佛无益,反有祸害。"就是说,拜佛去祈求福利平安,荣华富贵,声色狗马,根本是南辕北辙。佛要你舍弃,你偏要佛帮你窃取。你这个拜佛就拜倒在自己的迷惑、愚昧和罪恶中去了。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萧衍式媚佛的结果,是国家反乱,自己饿死台城。这是媚佛,对佛教妥协对一面。
在当时的北方,恰巧相反。由于佛教势盛,给政府的压力太大,使得政府忍无可忍。于是政府就采取不只一次的反弹和反抗的姿态。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北朝独占其二,可见佛教当时的势力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佛教势力的继续扩张,并不因当时政府和帝王的态度,媚佛或是灭佛,而受到影响,一直逐步壮大强盛。
到了唐代,政府不能不制订政策:"三教并尊,以道为大。"李唐得国时与老子认了宗亲,政权建立后,把道士纳入《宗正寺》管辖,算是皇室中的一分子。并诏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虽然特别偏袒道教,但对佛教,儒教并不敢疏忽,所以三教并尊。而佛教势力大到不止一次的在盛唐时期要求召开"御前会议",挑战道教,要和道教辩论,拚出个青红皂白。太宗时的御前辩论大会,有个法淋和尚,口似悬河。处处都是他的理,道教辩不过他。唐太宗却捏他一个错,打了他的屁股,还把他流配远方。到了唐高宗,再开御前会议,佛、道再进行激辩,道教又辩不过他。于是皇帝有这样的指令:"搜天下《化胡经》焚弃,不在道经之列。"这时的佛教为什么非要把《化胡经》禁绝呢?第一他们的羽毛丰满,要独立门户,没有再利用老子的必要。第二他们还是很在乎《化胡》之说,成了个意识形态的问题,锱珠必较,绝不轻轻放过。从此可见佛教人士比道教人士尖锐,激进多了。不过朝廷诏令归诏令,执行归执行。上面虽有禁令,下面根本充耳不闻。到了中宗时代,佛教再度告御状,要求彻底执行。于是朝廷再度明令禁止,把《老子化胡经》列为国家永禁之书。政府的理由是:"这本书不是老子自己的著作,而老子的《道德经》把该讲多都讲了,没有了《化胡经》这本书,也没有什么亏损。倒不如把它禁了,省去许多麻烦。"实际上,《化胡经》还在继续流传。不仅如此,《化胡经》一面是被诏令禁止,可另一面,由当初的一卷,逐渐繁衍增加为十卷,反而成为一部巨著。不仅内容强化,而且成为道士的必修经典。除了《化胡经》本身增修了内容,同时还有一些有关的新书出现,如:老子开天经,出塞纪,玄妙篇等等,广传天下。真是越打越强,越禁越多。,这把佛教人士弄得非常恼火。
以后战乱相继,兵荒马乱,好容易到了宋代。宋代的气候并不太利于佛教,尤其是宋真宗赵恒,非常崇信道教,对编辑《道藏》下了很大功夫。这部《道藏》里不仅有《老子化胡经》,还加了"老子化波斯摩尼教"的故事。以后的神宗赵顼,徽宗赵佶都崇信道教。再后又是战乱相继。大家都顾不过来争什么化胡的问题。
元代开始时,中国道教的《全真派》很得势,因为道士邱处机很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尊敬。后来在北京特别为邱道士建造了一所修养的大宅子,就是现在北京的《白云观》。全真道盛时,凭他一个教派单独的力量,就编辑了一部《道藏》,不仅内涵《老子化胡经》,还增加绘制了《老子八十一化胡图》。这使佛教气愤到了极点,居然提出口号,与道教拚了,以死相拚,激烈到要"斩头相谢"。时逢元廷后代子孙转而媚佛,在宪宗时,朝廷已经被佛教密宗所把持。继而喇嘛教大兴,喇嘛的势力大到在通街广道上,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前,强奸男人(他们专好男色),地方官不敢问。(见元史)。到元世祖忽必烈十八年,诏告天下:道家诸经,可留道德二篇,其余文字、版本及画图,一概焚毁,隐者罪之。全真道在元初所编辑的《道藏-大元玄都宝藏》,计有七千八百多卷,几乎被焚禁殆尽。
元朝规定,把国内人种分成四等,最上等是蒙古族,次等民族是"色目人",就是洋人。三等民族是汉人,末等是南人。对代表汉族文化的道教,成了被歧视,打压的首要对象。所以,佛教时逢其会,终于得到了全盘胜利。这次对《道藏》的毁禁,执行非常彻底,人民不敢匿藏。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大劫,永难弥补。后来明朝定鼎,集全国的力量,复修《道藏》,仅得五千三百余卷。其余二千五百多卷,俱已葬身火窟,包括《老子化胡经》,据说《老子化胡经》从世上永远绝迹了。清朝是满洲人入主中国,对汉人有一定的歧视和顾忌。虽然没有对《道藏》作过过激的毁损,不过在精神上,打击和压制代表汉文化的道教,是不遗余力的,例如:把统理天下道教的张天师,从国师二品的地位贬为五品,品级不如一个地方官知府的地位。同时永禁张天师到北京,另一面却欢迎达赖喇嘛到北京,待遇差别显著。经过满清三百年的打压,道教到现在都没能完全回复元气。
其实,世界上五大宗教,道、儒、释、耶、回,各家都有一本"化胡经"。儒家的"怀来远人。"不是叫明了,对那不知"礼义"的夷狄,都要用怀柔的方法,把他们同化过来吗?事实上,最古的夷狄不说,晋后,五胡乱华,那些"胡人"现在都到哪里去了?蒙元,特别是满清,他们又都到哪里去了。没有人能否认,汉文化具有巨大超强的同化能。释(佛)教的"普渡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又当怎样解释呢?明明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扩张主义的。这不就是佛教的"化胡(华)经"吗?佛教传到中国,表面好象是汉明帝始作俑者。实际上,武帝时放在甘泉宫的金佛像是怎么来的?傅毅又怎么会把汉明帝的梦,一下子就附会到佛教上面去?可见在明帝前佛教已经非正式地传到了中国。如果佛教完全没有"侵华"的意图,为什么留在中国不回印度去,并且拼死拚活地在中国抢地盘。耶(基督)教,耶稣告诉门徒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这不是耶教的"化胡经"么?曾记得清末,西洋人到中国来传基督教,不惜以"坚船利炮"为后盾。他们也费了好大力气,闹到天翻地覆。可是到现在中国真正基督教民,到底又有多少,占十二亿人口的几分之几?我没有准确的资料,只凭想象,恐怕还是微乎其微。白牺牲了好些宝贵生命,白费好些枪炮子弹。美国是有名的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可真正的基督徒都还不过是凤毛麟角。因为耶稣说:"人家打你的左脸,你要连右脸也给他打。人家要你的外衣,你要连里衣也给他。""见到女人就动淫念的,就已经犯了奸淫的罪,难免地狱的火。""你若要进天国,必须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周济穷人,然后来跟从我。"回教当初有"一手可兰经,一手杀人刀。"这也是他们的"化胡经"。一度也真是轰轰烈烈。此外,古今中外,学术思想的互相传承,很难划出一定的界线。黑格尔说:"存在的必合理;合理的必存在。"这个道理在学术思想的传承上,也是相通的。
只有道教单独写了一部《化胡经》,却是在老和尚们喋呱不休,不可理谕之后,王浮才"不可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显然是被逼出来的。不知道沙门都已经在中华有了相当的地盘了,何以还如此咄咄逼人?其实,道教传入印度也是千真万确的事。例如:唐太宗时,唐僧陈江流到印度留学,去了十四年,在天竺很受尸罗逸多王的优待。因为唐僧屡次在国王面前陈说中国如何强大,天子如何英武圣明。唐僧回国时,带回佛经六百五十部。尸罗逸多王派遣了使节随唐僧东来,谒见太宗,奉上表文。太宗遂派梁怀儆持节往抚。到了天竺,尸罗逸多王说:"中国是摩诃震旦,今有使节到来,理当出迎。"于是出郊恭迓,膜拜受诏,顶在头上。更遣使同梁怀儆入朝,献上入火珠、郁金香、菩提树等礼物。太宗也厚赏来使,遣令西归。贞观廿二年,太宗令王玄策为使,蒋师仁为副,出使天竺。到了边境,竟突然有印度兵来袭。王大使只有从骑数十人,且战且走。与副使脱身逃到了吐蕃,从骑全部阵亡。吐蕃的赞普弄赞派兵千人出援玄策,并檄召各部落共讨天竺。泥婆罗国遣七千骑来会。当由王、蒋二人率领,兼程南下,猛攻三月,胜了又胜。原来尸罗逸多王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为王,怕唐廷问罪,所以发兵拒绝唐使。自是阿罗那顺大败亏输,最后只有束手就擒。王玄策打下了印度五百八十余城,执送阿罗那顺一家,献俘阙下。太宗责他谋国篡位,拒绝天使,罪应加诛。到底皇恩浩荡,特开法网,恕他不死。惟阿罗那顺身边站立着一个人,庞眉皓首,鹤发童颜。太宗问他名字,他俯伏金阶,自称名叫:那逻迩娑婆寐,现已二百余岁,素奉道教,得老子真传,所以长生。太宗闻言,益加礼遇,令他改居宾馆,早晚请教。后来不久,他以年老,不服中国水土,请求回国,太宗遂下令,礼送他回印度。
从这段史实来看,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而同时道教也由中国传到印度。不然那逻迩娑婆寐,如何能"素奉道教,得老子真传,以得长生。"?他德高望重,并无所干求,又何必说谎?他鹤发童颜也不能只是装腔作势。老子"化胡"之说,由此为证,应不是空穴来风。至今,原是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而在中国经过道化和儒化后的佛教,成为"中国式的佛教",亦已化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广义来说,这也未始不是"化胡"的结果。例如"佛"这个字,是中国人的独创。印度话应该称为:不达或不得哈。拼音是:Buddha。中国人叫他作"佛"(fo),天差地别,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天上应该是听不懂,不知所云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了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经)。正确发音应该是:"啊米达不得哈"。如果念成:阿弥陀佛,是否还能产生效果?同样,中国人叫"菩萨",印度文应该称:玻的撒他乏, (Bodhisattva)。中国人如果喊叫:"菩萨救我",那印度的"玻的撒他乏",也应该不知道是谁在叫谁。这三个佛教里最重要的字,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人独创的名词。诸如此类。除了从前印度的佛教不说,就是《印度教》的教义里面,不是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吗?就是德国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他所用的辩证法,处处都能见到老子的身影。
前些时,有人作过调查研究,说:现今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第一是基督教的圣经,第二是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教会和团体为了传教,往往大批赠送圣经,这自然会使圣经的销售量大增。如果从个人自愿购买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从来没有被人在现今世界上大量赠送。既然如此,那么真正居首位的应该是道德经了。即使算是居第二位,全世界多少人在读道德经?难道读者们不多少受到老子的教导和启发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广义的"化胡"吗?比起从前单化佛教的意义大得多了。中国政府从来没有用"坚船利炮",到世界上去推广过道德经。道德经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全凭它自身的合理性,實用性和学术性,这种发展全是自然而然,很合乎老子的本意的。
过去在中国历史里,佛、道两教之争,只限于"辩论"和"打笔墨官司"。最后,言归于好,所谓:"佛道一家"。这是非常文明的作风,也是中国式的。不象欧、美,和世界其他地方,宗教间的争执,造成战祸,杀人流血,极为残酷,是千年不解的深仇大恨。从这点看来,中国人还是比较文明多了。
虽说道教的《老子化胡经》已经在元代就绝迹了。可是,我现在手头就有一部厚厚的一本,英文本的《老子化胡经》!把玩一番之后,想起这部书曾经引起过许多曲折,不禁令人突发思古之幽情!

     来源 http://www.hongdao.org/stephen.zhang/lz01.htm

转载]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2011-02-21 22:01:13)转载原文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作者:kd999
     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虽然他们不是一个国度,但他们均属于一个时代的人,老子年长释迦牟尼5岁,年长孔子19岁,无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苍的安排,三人的出现,三人的人生追求、思想、理念、实践、著书立说,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构建了天上、人间、地狱理论之学说。

         老子

     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生于前570年———,春秋时楚国苦县人。老子博学多才,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相当于档案局局长兼档案馆馆长,部级干部),老子的“老”字古代读音和“李”字相同,“子”字古代为老师,老子即为李老师。老子不但通晓《诗》、《书》、《礼》、《乐》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而且修炼研究和实践人体科学和宇宙科学,是远古道的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老子在93岁时(由于修道身体象30岁),因国家动乱弃官出函关,被关令尹喜求留,关令尹喜的真诚打动了老子,在函关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出关修道、周游世界和宇宙。老子的《道德经》是朴素的辩证法,从做人、治国、修身,自然、宇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原、宇宙的本原;阐述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告戒了执政者要以人为本,释放人性,不要乱作为,要顺应自然。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指导人类走向高级智慧生命体,走出狭小地球,人类回归宇宙长生不死的一部天书。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孔子的一生专注学习研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从事教育事业和政治生涯,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我国私人办教育的第一人,他有学生三千,有成就的72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主张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有类无教”与因材施教,主张全民教育。对世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孔子苛求的“礼”、“仪”太过于制约人的思想和冲劲,压制了人的应有的激情和智慧。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生于前565年——死于前486年,是古代印度迦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山里修行6年,不得要领、没有成就,身边的人陆续离他而去,下山后,在一位牧羊女给羊奶的帮助下,身体得到了恢复健康。而后在菩提树下暝思苦想,感悟到人还是要死的,只有精神、灵魂不死,把整个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转世投胎、轮回、极乐世界,追求只有涅盘才能永生。他号召人们远离家庭,远离社会,远离世俗,用念经等方式消耗人生。

    释迦牟尼的佛教之说,可以说是消极的人生,是对人性的泯灭,是魔鬼地狱之说。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人们都信佛教,都出家修行,不出一百年,地球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地消亡,因为人类已不再繁殖。细想一下,是多么的可怕和恐怖。

       三人学说的影响

    释迦牟尼的精神、灵魂佛的学说:2500多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生不如意的,情感受挫折的,病魔缠身求解脱的,做亏心事忏悔的,想发财求保佑的,贪官求庇护的人们,把释迦牟尼当成了神灵之首,唯我独尊,到处建庙供奉,这真是佛教让你去死,而求死的人还乐此不疲,这就是人类愚昧无知的悲哀。

    孔子的“礼”、“仪”等教育之儒家学说:2500多年来,传承不衰,因为人类都在不断地繁衍生息、生存、生活、求发展,都想做人上人。孔子的教育学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人们把孔子当成圣人不过份,学生敬仰,建庙纪念,树立塑像理所当然。

     老子的宇宙、人体、神仙道的学说:2500多年来,老子思想的精髓,已被埋在了道术、符咒、阳神出壳等封建迷信的道教的垃圾堆下面。相比之下,理解的人、信仰的少之又少,但老子道的学说,深邃而微妙。就连圣人孔子拜见老子后都发出感叹:“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呼?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释迦牟尼、孔子,斯人已去,2500多年在宇宙中弹指一挥间,只有老子和他的弟子等仙人们在宇宙中维护着各天体的运行,包括我们的地球,给我们人类创造了和谐的太空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就象五千棵星斗一样,将以生命无穷的智慧光芒,照亮全世界每个人的心!

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
来源:转帖 发布时间:2011-1-26 作者: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没有哪一个学派能比儒家和道家能够更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了。因此,这三家的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长久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巧合的是,这三位的出生年月前后不超过二十年。从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他们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公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五年之后,公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于山东曲埠。

三位圣者出生于同一时代,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

 

老子画像

 

老子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老子在周都洛阳住了很久,见到了周王朝的衰微。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到牵连而被罢官。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就离开了,“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公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93岁高龄的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孔子曾到周都,向老子请教礼制。公元前五世纪的某一天,孔子乘坐一辆破旧的牛车,颠簸着進入周都洛阳城。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学习“道德之规”,因此,拜访熟于礼制的王家藏室史官老子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孔子在完成此次考察之后,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商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孔子主张用周代的礼仪。可见他此行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孔子拜见了老子。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象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 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老子又问孔子,“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的心中。”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说的‘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请教完了周礼,就决心回到鲁国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老子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无法办到的。世易时移,一些周礼已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因此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并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政治时机就从政,时机不合适就象蓬蒿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象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象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去掉你的骄气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现出的姿态与神色,去掉你那过于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大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参观完了其它地方之后,孔子就向老子告辞,带着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离开了周都洛阳。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是因为老子的劝告。而在他身后,洛阳东关留下了一块“孔子入周问礼碑”。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孔子像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邑。

孔子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长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孔子入周问礼之后回到鲁国,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要象君的样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样子,父亲要象父亲的样子,儿子要象儿子的样 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君不象个君,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改日景公 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

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因此,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小步快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晏婴的劝阻生了效。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的接见孔子,可是不再问有关礼的问题了。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在鲁国,孔子虽在政治上很有成绩,也干了几件大事,如颇具轰动效应的“堕三都”和诛“少正卯”,但是他仕途并不顺畅。在一次君主持的祭天典礼中,三桓大夫故意不分给他一块祭肉。这在周礼中是一种最严厉的处分。孔子知道自己在仕途上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就出国流亡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当时孔子五十岁左右。他不辞劳苦,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未被采纳。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虽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龄,但思想的火花却在人生最后的九年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篡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

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尚书》、《礼记》。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开头的是叙述男女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从此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最终,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生病了,子贡来看望他。孔子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奉我的主张……”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享年七十三岁,时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的,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了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规范,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象高山一般令人瞻仰,象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司马迁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迦牟尼佛真人像

 

释迦牟尼

 

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弘传开了。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后世传说释迦牟尼出生后,前行七步,举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下地下,唯我独尊。”这完全是后人瞎编出来的。这宇宙中有无数的诸天神佛,谁敢妄自尊大?释迦牟尼决不会这么做的。这种说法其实是狂热的宗教感情在作怪。佛陀更乐意看到后人按照他的教法去修行,而不是这样无中生有的吹捧。

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炼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 “无想定”三年,最后修成了。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究竟,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 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供养他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的人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 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释迦牟尼佛那一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当时,印度有八种宗教同时流传。释迦牟尼所传的佛法和另外七种宗教一直发生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当时的婆罗门教势力很大,与释迦牟尼佛的争论最多。

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在传法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断驳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断有外道中人舍弃外道皈依佛教。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罗门外道,他与释迦牟尼佛辩论,知道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就离开婆罗门成为释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这样,释迦牟尼的佛法越来越强盛,而其它宗教就越来越衰微。佛法渐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最后,出现了裸形外道杀害佛弟子的事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滚石压死,成为佛弟子中第一个殉教弟子。外道还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绑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灭度后,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个单位地砍头。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自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佛教渐渐走向衰弱,在印度反而没有佛教了。而传入汉地的佛教又与原始佛教相差甚远,简直面目全非了。这也是在释迦牟尼佛预见之中的,现在正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末法时期”,而且是“末法的末法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告诉他的弟子,末法时期会有优昙婆罗花出现。《法华文句》四:“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最早发现的优昙婆罗花开现象发生在韩国19977月。1997年是佛家的3024年。当时一家寺院的方丈在金铜如来座像的前胸部位上发现24朵直径为3厘米的优昙婆罗花。全罗南道顺天市海龙面的须弥山禅院的菩萨像面部开了10朵此花。

须弥山禅院法长和尚说:我确信用宗教、信仰的眼光看优昙婆罗花,才能看到它的内涵。

现在,须弥山禅院高僧终于作出鉴定,并郑重告诉世人:人世间真的存在这种佛花;并且就在当世,她千真万确的开了!据此,须弥山的高僧欣然肯定:转轮圣王正在人间正法。


 


 

热 线:13691139438 13001204486 网名: 域名:xlc.cn 联系昕龙春 主业经历 (1963-2017

通 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1楼(中关村科技发展大厦院东) 100081 联系人: 马女士

在 线:QQ:651130414 E:xlc786@126.com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与品牌创意网络工作室(版权所有)

关联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 北京丰台西四环南路52号

北京西城区德外大街36号A楼(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北京丰台区洋桥70号(东北角国际培训楼)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5号(中建大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内)

北京市朝阳区小黄庄路9号院(中国建筑科研院南院白楼) 北京市海淀区恒润国际大厦1807室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化工大学院内)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甲1号(原建工七建)

北京市海淀百万庄大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建筑分会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内

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院临街楼 西城右安门内大街75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滑模工程分会)

各地部分连接: 昕龙春的BLOG  江苏昕龙春   天津昕龙春     昕龙春阿里巴巴

自然循环生命品质绿色消费精品专家网 www.xlc.cn 一级站第一次上线时间:2004年11月19日